首页  >  专题库  >  2017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  学习动态 > 正文
【十九大精神进企业】之四十七:南网贵州公司结对帮扶紫云县 聚焦“一镇三村” 带富千家万户

文章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7-12-05

开栏的话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指出,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和手段,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让干部鼓足干劲。要组织好集中宣讲活动,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砥砺奋进,神州大地硕果累累;学习报告,国企员工昂扬进取。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即日起,国务院国资委网站推出“十九大精神进企业”系列报道,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十九大报告,传递中央企业、地方国企深学笃用、深学践行的新举措,传递广大干部职工立足岗位、创造业绩的新风貌。今日刊发“十九大精神进企业”系列报道第四十七篇《南网贵州公司结对帮扶紫云县 聚焦“一镇三村” 带富千家万户》。  

 

采访团合影。吴小康 摄

参观紫云县小寨关村的电杆厂。吴小康 摄

11月30日,从紫云县城驱车半个小时,即达到紫云红芯薯的主要产区白石岩乡。农民合作社内,上万斤刚挖出的红心薯正在被分拣、包装,等待发往全国。

“以前大家不稀罕这个东西,五毛钱一斤都没人买,哪像现在,10块钱一斤都不愁卖。”合作社负责人胡光友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过去紫云穷,村民种红芯薯主要为了充饥,而现在,红芯薯不仅是他们招待贵客必备的一种食品,还成为村民们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从“锁在深闺无人识”到备受消费者追捧,紫云红芯薯的华美“转身”,缘于南方电网贵州公司帮扶团队的到来。

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动员和鼓励下,2016年3月,南方电网贵州公司与紫云县正式签订协议,明确从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帮扶脱贫示范亮点、互派干部交流挂职锻炼、加强教育培训就业合作等方面对紫云县进行帮扶。正是因为这次爱心“牵手”,开启了更多贫困户的致富希望之门。

发挥行业优势 让群众从“用上电”到“用好电”

钢筋织笼,水泥合模,离心机固定成型……走进位于紫云县小寨关村的电杆厂,各种机器、钢筋、水泥碰撞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厂内,十多名工人正在各自忙碌,盘直钢丝、浇筑模具、定型电杆,活虽苦点,但心里却乐开了花。

扶贫工作组成员李敬给记者介绍了小寨关村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吴小康 摄

“以前在家看个电视都会经常跳闸,现在居然可以开工厂,能在自家门口务工,过去想都不敢想。”说起近几年来村里的变化,正在工作的罗治刚打开了话匣子。罗治刚告诉记者,在过去,村民连用电都觉得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电在大家的认知里,仅用于照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电饭锅、冰箱等大型电器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大家对电有了更多依赖,然而“尴尬”也随之而来。“买得起电器却用不了,因为电压低,家里会经常跳闸,尤其是到用电高峰期,电灯都不亮,更别说用电器。”罗治刚说。

 

工人正在制作电线杆。吴小康 摄

扶贫攻坚,电力先行。在南方电网贵州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时蕴伟看来,紫云县地处麻山腹地,属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由于网架薄弱,导致用电不稳,在生产生活与电力关系日益紧密的当下,保障电力的稳定是发展的根本,只有让百姓从“用上电”到“用好电”,乡村发展才更有盼头。

经过调研和考察,南方电网贵州公司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结合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及试点光伏扶贫工程,全面启动“小康电”项目投资建设工作,对紫云电网进行改造升级。

“2016年之前,紫云县的用电可靠率还不足96%,但现在已经达到了98%。”南方电网贵州公司安顺供电局党委书记、副局长龙正杰表示,2016年至2017年,南方电网贵州公司共投入7954万元,对紫云县实施了中心村、低电压治理、农村配电网升级改等项目整改,实现了全县居民电压合格率达95%,全口径供电可靠率不低于98%。

“十三五”期间,南方电网贵州公司还将继续投入,高标准完成紫云电网的改造升级,确保村民生活用电不愁、农村动力100%覆盖,电能质量基本获得保障。

聚焦“一镇三村” 政企三级联动推进产业帮扶

有了电,还得有产业,不然脱贫仍是水中花镜中月。

经过系列摸底调查,一份关于紫云县的“体检报告”出来了:全县共有贫困村92个,贫困人口7.3892万人,其中基础较弱的板当镇有贫困人口2362户8209人。针对紫云的实际情况,南网贵州公司决定以“点面结合、突出重点”为原则,聚力打造“一镇三村”(板当镇,小寨关村、新塘村、落麦村)。

 

南网扶贫“兄弟连”。吴小康 摄

扶贫在于精准,不能眉毛鼻子一把抓。为了更好地完成对“一镇三村”的帮扶工作,公司派出7名干部组成扶贫工作组进驻紫云,工作组依托企业资源和优势,形成县、乡(镇)、村的“三级联动”扶贫体系,为完成结对帮扶任务提供了组织保障。

“我们称自己为‘南网扶贫兄弟连’,因为扶贫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只有‘兄弟连心’,才能‘其利断金’。”在“兄弟连”的办公地点——一间经过简单布置的“扶贫小屋”里,“连长”粟林笑着告诉记者,精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必须同步。

“产业扶贫是最具生命力和可持续性的扶贫模式,产业选择至关重要。”在粟林看来,产业选择必须做到坚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坚持与贫困户的收益相结合,坚持小而精与适度规模相结合、坚持短期利益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通过精心布局,蔬菜种植、肉牛养殖、池塘养鱼、“跑山猪”养殖等一系列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项目落户“一镇三村”。为了更好进行管理和销售,队员还积极发动贫困户入股三个村合作社。据统计,2017年底,三个村种养殖业总收入将超过50万元,惠及贫困人口500人。

同时,扶贫“兄弟连”还立足行业优势,整合现有资源,搭生产和销售平台,积极筑巢引凤,并开发应用“黔电菜园”手机APP信息平台,整合全县各乡镇农特产品,开展线上线下销售。2017年,这些平台和项目的实施实现了近600万的产值,惠及周边贫困户600余人。

打造“带不走”的队伍 让更多青春在基层闪光

“这是我们今年刚投产的100亩鱼塘,旁边在建的是农家乐,我们还打算在周围修建荷塘,在对面的山上种上经果林……”站在小寨关村董贡组的马路边上,扶贫工作组成员李敬给记者介绍了小寨关村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

 

扶贫烘房里正在熏制的腊肉。赵曌 摄

作为小寨关村驻村第一书记,关于小寨关村乡村休闲旅游基地的构成模板已在他心里初见雏形。他坚信,这个项目建成后将给周边百姓带来长远的发展动力。

在新塘村,刚建成的黑花猪腊肉烘房正式点火进入熏制,在这个烘房背后,还有一个规模为100余头猪的合作社。按照扶贫工作组成员、新塘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源的测算,烘房和合作社如果正常运行,一年至少可以带动30户以上农户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洛麦村养猪产业和光伏发电产业也已初步建成。洛麦村驻村第一书记严召波告诉记者,2018年,洛麦村还计划投资900万元,发展食用菌种植项目,以有效解决贫困户就地就业问题。

“既然决心来扶贫,这就是我们的‘责任田’,紫云不脱贫,我们不收兵!”采访中,时蕴伟如是说。不过,在紫云的扶贫攻坚战中,时蕴伟也时常会和大家一起思考,当公司对紫云的帮扶结束后,如何让自己富民产业能够得到更持续向好的发展。

“人才是关键,要把人才培养出来,并留在村里。”在时蕴伟看来,当下的扶贫工作,既要在资金上进行帮扶,同时还要注重在村里建一个能力强、思想素质过硬的领导班子,同时还要教育好群众。强大的“村支两委”和致富带头人是一个村可持续发展、能持续致富的关键所在。

“我们现在在工作中就会有意识去发现和培养这种有潜力的年轻人,希望通过带动,让他们快速地成长起来,愿意留在村里继续发展。”李敬告诉记者。所幸让扶贫队员们深感安慰的是,如今紫云县已经有越来越多务工青年选择返乡创业和就业,李敬相信,随着村里的发展越来越好,一定有更多青年愿意让自己的青春在乡村和基层绽放。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专题内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