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8-05-30
“鹊桥”——人类首颗连通地球和月球背面的中继星——的“出炉”并不容易。从轨道设计到飞行测控再到高质量生产,航天人着实为它花了一番心血。
为“鹊桥”设计飞行轨道
“鹊桥”是世界上第一颗在地月L2点上采用Halo轨道的卫星。这一轨道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首先要解决的是“鹊桥”如何到达地月L2点的问题。
2011年,嫦娥二号探测器完成探月任务后飞往日地系L2点开展拓展试验,这是中国首次探访L2点,其任务轨道正是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深空轨道设计师周文艳设计。
2014年,周文艳又设计了探月工程三期飞行试验器地月L2点转移轨道方案,利用月球引力辅助转移轨道。彼时,设计地月L2点转移轨道时,嫦娥四号已经开始论证工作。周文艳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好机会:可以对中继星轨道方案进行在轨验证。
2015年年底,嫦娥四号任务正式立项,她和团队在已有的借力月球引力辅助转移的方案基础上,为中继星选定了速度增量最优的转移轨道方案。
其次要解决“鹊桥”绕地月L2点的运动轨道问题。
时值2016年,中继星进入方案研制阶段,五院设计师高珊就是这时参与进了中继星的轨道设计工作。在周文艳的带领下,她很快进入了状态。
考虑到避免月球的遮挡,轨道类型选择了halo轨道,但轨道尺寸是个问题:不能太大,不然月面的着陆器看不着;也不能太小,否则还是会出现月掩,挡住与地球的通信。
她们与卫星总体设计人员反复迭代、讨论,梳理出包含电源、热控、天线、测控、运载等在内的各方面对轨道的约束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轨道振幅与各类任务约束的分析模型,摸清了轨道振幅与速度增量、光照条件和任务几何之间的规律特性,综合比较各种参数的优缺点,最终为“鹊桥”打造了一条中继使命轨道。
“鹊桥”之上它最忙
在“鹊桥”之上,有一个星务综合管理单元,它隶属于卫星的核心系统——星务分系统,是卫星信息数据、控制命令的管理中心,相当于卫星的“大脑”。
这颗繁忙的“大脑”由九院771所研制。
作为一个合格的“大脑”,必须有严格的计划性。它的内部有一个高精度的钟表,这个钟表也是整星的时间基准。卫星稳定运行时,星务综合管理单元的所有轮询指令都按照约定的时间,准时发出和收取,井井有条。
“大脑”是卫星的调度站,通过指令完成对星上其他载荷分系统的任务调度,通知载荷们什么时候工作、休息。
它也是一个细致的管理员,存储着卫星上的各种参数,比如卫星的安全参数、状态参数,还有那些载荷交作业回来的数据。这些数据时刻在星务综合管理单元中有序地存储、更新和传送着。
它还是一个合格的监督者,通过自身收集到的数据,时刻监视着卫星的状态,并按照约定的时间定时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编码解析,下发给地面站,时刻让在地球上的人们知悉卫星当前的状态、接收到卫星采集到的各种数据信息,如图像、温度等。
星务综合管理单元是整星中最忙碌的单机之一,只要卫星飞上了太空,它就会不分昼夜地工作着,直到卫星圆满完成所有任务。
航天人造“桥”有术
在“鹊桥”生产过程中,五院创新卫星制造模式,实现了“鹊桥”卫星速度和产品质量的双提高。
嫦娥四号中继星的对接环尺寸精度要求很高,且生产周期紧迫,在图纸没下发的情况下,制造人员就已完成对接环的粗加工,完成了热处理等,图纸一到位,立刻根据尺寸和精度要求进行组合加工。
这样的流程设计将对接环的生产周期缩短了两周。同时,由于对接环已经提前进行了自然时效处理,产品残余应力得到了有效释放,其尺寸机加精度更有保障,保证了嫦娥四号中继星高精度制造的质量。
“鹊桥”结构板通过“三维协同设计平台”进行生产,生产效率提升近1倍。依托该平台,只需要工艺人员点几下鼠标,不到5分钟,就能完成以前一两天的工装设计工作量,并且还能对设计变更进行准确、快捷的识别及对应更改,避免了传统人工方式下的遗漏和失误。同时,由于采用了三维协同设计平台,也保证了数据源的唯一性和图纸质量的可靠性。
在“鹊桥”结构板三维生产前期,工艺人员还和设计人员建立了“生产注意事项评审”机制,对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点、关键点、易错点和极性进行了全面梳理,既是对生产策划的再次评审,也是检查设计遗漏、零件无干涉、工艺可靠性的良好办法,进一步保证了设计输入和生产准备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作为世界上首颗实现月球背面通信的中继卫星,“鹊桥”对于嫦娥四号任务正常进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制人员凭借聪明的大脑和饱满的热情,助力“鹊桥”连通地月。
【责任编辑:李巨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