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故事 > 正文
面对灾难 航天智慧让我们更有力量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8-05-17

十年前。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陕西某地。

在航天科技集团四院7416厂的一间厂房,神舟七号飞船逃逸塔的固体发动机已被吊起,准备放在对接车上。

突然,厂房晃动起来!地震了!

面对地震,大家难免惊慌,但看到空中正在摇摆的发动机,立即镇定下来。

没有犹豫,工人们扑向发动机,用双手牢牢撑住它,稳住了这个“火药桶”。随着震感减弱,大家腾出手来,迅速固定产品,悬着的心放下了。

神舟飞船逃逸塔(资料图)

然而,在距厂房600公里外的汶川,一场动员全国的生死营救才刚刚开始。

毫无任何思想准备,我们就投入到了这场救援之中。

竭力抢出哪怕只有一秒的希望

当晚22时许,在距离汶川地震发生不到8个小时的时间内,首批武警官兵冲到失联已久的汶川地震重灾区,用北斗导航卫星终端机,发回了第一条生命讯息。同时,紧急调拨的1000台北斗导航卫星终端机已经发出,13日上午,首批296台终端机顺利抵达成都。

救援人员使用北斗终端导航、发信息(资料图)

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也启动了应急预案,全力保障灾区卫星通信,为武警部队等用户紧急提供了卫星资源和扩容宽带资源;紧急准备了转发器带宽,满足应急通信车赴灾区现场使用的要求,汶川、茂县、绵阳等重灾区依靠卫星电话,迅速恢复了通信联系。

应急通信车(资料图)

在地面营救展开的同时,天上的风云卫星、资源卫星正源源不断地传回气象、地貌图像,为一线救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随着救援工作的铺开,航天科技集团派出的医护人员、紧急生产的各类救灾物资、捐出的一笔笔善款陆续抵达灾区……

航天人通宵达旦地处理卫星数据,赶制救灾器材,竭力抢出哪怕只有一秒的希望。

他们知道,只要卫星调用更迅速、卫星图像更清楚、卫星通信更通畅、卫星导航更精准,就意味着更多生命能够获救。

无论你在哪里 头顶都有中国卫星为你导航

地震刚发生时,最让人揪心的,是重灾区的“黑障”——通信中断,密云遮盖,情况一无所知。无数的生命亟待救援。

突破灾难制造的障碍,卫星通信、导航、遥感已发挥出不可替代的力量。卫星更强,救灾就更主动。

汶川地震后仅半个月,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的托举下直冲云霄,国内外主流媒体高度评价风云三号的技术水平和意义,称这是一颗“争气星”“鼓劲星”。

长征四号丙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三号卫星(资料图)

此后,我国又发射了3颗风云三号卫星、3颗风云二号卫星。2016年12月,新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发射成功,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前夕,正式投入运行,我国极轨、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正全面迈入新一代。

中国的气象卫星,能够为生命守护提供更多庇护。

汶川地震后,我国又发射了多颗资源卫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即“高分”专项)也已展开,各有所长的高分系列卫星陆续升空,用“火眼金睛”为防灾减灾提供更精准的遥感图像依据。也是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前夕,高分五号卫星升空,成为灾害监测的生力军。

高分专项示意图

十年间,东方红四号、改进型东方红三号等卫星平台日趋成熟,在此基础上研制的各种通信卫星,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卫星通信的面貌。2016年起,我国成功发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首发星天通一号01星、首颗高通量卫星中星16号,航天科技集团还在稳步推进全球低轨卫星通信星座,用更小、更廉价的终端实现卫星通信的日子已不再遥远。

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示意图

在汶川地震中屡建奇功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如今已跨进全球组网阶段。预计2020年,北斗三号将完成全球组网,无论你在哪里,头顶都有中国卫星为你导航。

“隔震支座”能抵消掉80%的地震能量

目送腾空的火箭,航天人在思考,这飞天的伟力,能否化作牢固的根基,让建筑在地震面前不再脆弱?

航天科技集团研究人员发现,利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柔性喷管的原理,或许可以做出一种隔离装置,减少地震给建筑物带来的破坏。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攻关,航天科技集团四院的科研人员终于研制出“隔震支座”,安装在建筑上部结构与地基之间增加隔震层中,这能抵消掉高达80%的地震能量。

九寨沟地震后,航天科技集团四院技术人员检查安装在一栋小学教学楼隔震支座状态

目前,隔震支座技术已通过九寨沟地震等实战检验,云南、新疆、甘肃等地已经采取强制措施,要求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必须采用隔震技术。

另一支队伍将目光投向训练领域。在救援队伍的训练环境中,尽可能真实地模拟灾情,就能让救援人员在突如其来的灾害中更加从容。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科研人员把航天计量设备的研制技术用于还原地震等灾害的复杂环境,场景逼真,烟、火、水等元素实时、精准受控,既能模拟各种程度的灾情,又能保证训练人员的安全。

应急救援模拟训练场

目前,他们已为包括地震救援“国家队”基地在内的数十个消防队、专业训练基地提供模拟训练产品或建设模拟训练基地,练出了一支支精兵。

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第一个天基平台

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多个地区处于活跃地震带上,隐藏着巨大的灾难风险。有没有一颗天上的星星能够助我们研究地震的机理,让我们免于受伤?

今年2月2日,航天人倾力打造的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成功,这是我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的第一个天基平台。

张衡一号(模拟图)

跳出地球,张衡一号卫星将获取更全面的地震电磁信息,其在天上一天得到的数据,在地面上可能需要25年才能获得。而只有统计足够多的震例信息,才能够支撑地震研究向更深处发展。

 

出于尘世探索宇宙,

入于尘世救人水火,

这是航天人的永远的使命,

我们,将守护你们一个又一个十年。

 

【责任编辑:李巨尧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