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8-05-17
亚太6C卫星的任务是接替亚太6号卫星。与亚太6号卫星相比,亚太6C卫星的有效载荷可用功率增加了20%,上、下行转发通道数量增加了371%;面向不同用户可提供多种服务区和灵活的应用方式,总通信带宽覆盖了高功率的广播电视、直播到户、移动基站回传等多种业务。
2015年10月17日,在亚太9号卫星发射当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香港亚太通信卫星有限公司签署了亚太6C卫星合同。30多个月后,亚太6C卫星如约发射入轨。亚太6C卫星的任务是接替由法国泰雷兹公司制造的亚太6号卫星,重要性不言而喻。
“亚太6C是一颗用于广播和通信服务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采用东方红四号公用卫星平台,配置了32路C频段转发器,20路Ku频段转发器和1路Ka频段转发器。”亚太6C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魏强介绍,“卫星7副天线覆盖中国、亚太地区以及蒙古、中南亚、中国南海等地区。”
与亚太6号卫星相比,亚太6C卫星的有效载荷可用功率增加了20%,上、下行转发通道数量增加了371%,在综合考虑可用频率资源的情况下,面向不同用户可提供多种服务区和灵活的应用方式,总通信带宽覆盖了高功率的广播电视、直播到户、移动基站回传等多种业务,为有需求的国际用户提供了新的选择。
亚太6C卫星在C、Ku、Ka三个频段提供了8个波束覆盖区,转发器系统具备复杂的波束切换和波束交链功能,85%的转发器可在不同波束间切换。
“亚太6C卫星转发器的可用通道数量较亚太9号卫星增加了139%,是目前东四平台卫星中可用转发器数量和切换最多的卫星,大幅提高了用户对市场的应变能力。”魏强表示,可以说,这颗星将东四平台用到了极致。
亚太6C卫星有效载荷规模大、单机数量多。因此,在研制过程中,团队遇到了整星服务寿命如何满足合同要求、通信舱布局和总装困难等“拦路虎”。经过30个月的攻关,团队采用轻量化、小型化技术,引进数字化先进制造技术,将一道道难题逐一攻克。
团队不仅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以及电缆网精细化三维走向设计等手段,还通过创新研发手段,在保持与传统模式性能相当的前提下,大幅优化了单机重量、体积和集成度,使产品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亚太6C卫星的总装技术负责人,徐春生将产品重量控制精确到克,对所有数据进行仔细分析、比对。此次任务中,卫星平台电缆网的三维模型预估重量和实际验收重量仅相差200克。
最终,团队实现卫星减重约14公斤,在有效载荷总重量突破610公斤的情况下,整星服务寿命满足15年要求。“如果按卫星每超5公斤减损的寿命和租用转发器价格的标准计算,通过减重为卫星延长的寿命将为亚太卫星公司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亚太6C卫星主任设计师田栋说。
亚太6C卫星通信舱单机数量、电缆数量和波导数量创东四平台卫星新高。因此,在卫星研制初期,团队就把通信舱布局作为系统级风险进行控制。亚太6C卫星副总设计师李明峰说:“为有效控制风险,卫星在研制过程中全面推行设备三维布局,采用数字化三维走向设计和数字化先进制造技术,使数字化先进制造技术在通信卫星领域的应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严格管理在这支队伍中尤为突出,这种风格源于队伍的领路人——魏强。曾在集团公司2016年度工作会上荣获航天功勋奖的魏强已经从事卫星研制30多年,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早已扎根于他骨髓。他带过的队伍,从计划实施精准控制到每个岗位职责的细化落实,再到每件产品的量化控制都体现了这种风格。
同时,团队不拘泥于成熟的工作方式,以“开拓创新”为行动指引。在整星的布局设计过程中,亚太6C卫星总装技术负责小组创新性地开发出异构模型批量转换软件,使设计阶段的平均工作效率提升约80%,配合团队提出的异地协同工作模式,为整星设计节省了不少时间。
“在东南亚一带的业务中,亚太9号卫星是目前市场认可度最高的,是出租率和效益最好的。”李明峰说,亚太6C卫星的表现更令人期待。
【责任编辑:李巨尧 】